第168章(3 / 4)
,七十年代屠女士青蒿素的真正价值,但他不是评委,也无权干涉评选过程,八十年代的科研界根本没有认识到这项研究的价值。
于是有人提出了孟家荫。毕竟这个奖项叫华清奖世界上又有哪个奖项是能拍着胸脯说绝对公平的,于是众人商议,学者逝世12个月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列入奖项评选范围。
正如李铮所说,孟家荫之于华清奖,当之无愧。
不同于宣布物理学奖时的喧闹,李铮说出孟家荫三个字的时候,会场里安静了一瞬间,前排的学者们都不由面露哀色,对于这位华国生物学的奠基人,众人总是保持着一份尊敬。
“华清奖文学家的获得者,袁正英。”
袁正英三个字一出口,会场里的作家文人们一下子就喧闹开了。
“袁正英?袁正英是谁?他有什么作品?”
“不知道啊,老杨,你听说过没?”
“袁正英?不会是那个袁正英吧?写新闻的。”
“新闻?写新闻的怎么能获得文学家?这不是开玩笑嘛!”
“就是!新闻和文学艺术,差别不是一点点,那些评选人是怎么选的!”
会场里一下子沸反盈天,幸好副总理在开始宣布奖项的时候,就因为有事退场了,否则这场面可就难看了。
主席台上中科院的负责人事不关己,反正什么新闻什么文学艺术,他根本一窍不通,当个微笑的泥塑就好,他现在只思考一回事。
物理奖呢?化学生物都颁发了,怎么把物理奖放在了最后?文学家凭什么排到物理前面,等这次会结束,他一定要好好跟组委会反应一下。
教育部门负责人的面上就不是很好看了,在他们看来,这华清奖是华清大学出面设立的奖项,这和他们教育部门直接设立奖项也差不离了,这种郑重的场合上,这些人闹什么!有什么事情不能设立仪式结束了好好说嘛。
与教育部门负责人相反,宣传部门领导与在场的新闻工作者的面上就比较复杂了。袁正英,他们当然知道这个名字,华国第一根笔杆子。
他一生都在用笔战斗,用他的笔杆子揭露了不少社会不公现象,还有改革开放局势并不明朗的时候,袁正英也不断用个人影响力呼吁,是那时新闻工作者中少有敢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人。他一直坚信,开民智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使命。
新闻在大学里属于文科类,这谁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