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3 / 8)
一面世就被医师医正医工们议论纷纷。
唐代医生等级分明,而收医生的机构也不是很多,官办的综合性部门有太医署,颁布医疗政策、培养专业医生都是他们的工作。
给皇家人看病的则是尚药局。
民间并无甚机构,有名的悬壶济世的医师大多已经被吸纳进尚药局,或者是进太医署教导学生,真正为百姓看病的,多是技艺不精湛的医工以及寺庙内的僧人。
寺庙内的僧人有像大明寺住持这般,具有大德大智慧,精研医术、清心寡欲,无论是在官府间还是民间都很有口碑。
莫文远之食疗方经过了住持的验证,便算是过了明路,即便是太医署中地位较高的医师都不敢轻易忽视,再加上他走的是药膳食疗的道路,这道路虽有先人研究,却没有细化到菜肴烹调之法上,只说某种食材具有何作用,如何搭配却不大清楚。
他竟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此事传着传着,此事竟传到了圣人的耳中,他在小朝会结束后对身旁大臣道:“可听闻莫大郎撰写一书,名《食疗药方》?”
大臣中有的听闻此事,有的不曾听说,房玄龄此时年事已高,却还精神矍铄,听圣人言便主动回应道:“是有此事。”
“莫大郎何时改钻研医术?”
“以我之见,不算钻研医术,此书乃他在空蝉法师协助下完成。”
“可是大明寺的空蝉住持?”
“便是他。”
“如此倒还说的通。”圣人换了一姿势,“寓医于食,可真有效?”
“闻太医署医师言,书中方子似经过深思熟虑,而其中食材之效用也合乎症状。”
有没有效果,他们还没经过临床试验,无法贸贸然给出回答,但是看理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圣人点点头,对身旁侍者使眼色,那人头低垂,已明了了李世民的意思,此番对话结束后必定要找本《食疗药方》呈给圣上一观。
对话到这,本应戛然而止,但想到莫文远现在的岁数,以及他所做的利国利民之事,圣人又再起由头道:“莫大郎行走各处,才华卓绝,又常为利民之事,尔等观之可要赐官于他?”
唐代选官制度与其他朝代不大一样,安史之乱前,科举制度还不大成熟,尤其是贞观年代,当官一般有三条途径,本就出身世家大族的高门贵子进宫做官,由科举出身的寒门子弟,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