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2 / 8)
断一二,露出笑容道:“大郎的脉象,近日强健不少。”
沈辉自己已经有所预感,身体虚弱与否,他自己的感觉最为深刻:“我已有所感觉,近日气力大不少,睡眠也很好。”
最重要的是房事,他肾阳不足,在房事上多有滞怠,故而清心寡欲,很少行那事,但在调养过后,他晨间竟隐隐约约有所反映了,这种感觉是他从未有过的。
先前偷偷询问过医师,说再调养一段时日,便对子嗣无碍了。
他家人几代单传,沈辉也是唯一的子嗣,他能在此道上通达,再好不过。
沈家众人知道此事,对莫文远更是千恩万谢的,在此想要下重礼酬谢,莫文远当然是拒绝了,随后沈家人改变了策略,于他在江南地带扩张,置业时出了大力气,令其工作更加顺遂。
唐人多质朴,尤其是欠人人情,是要结草衔环,报答恩公的。
因沈家人的不声张,除非是与莫文远熟的朋友,其余人都不知他最近做了何事,只看见他忙忙碌碌,店中也多出了不少滋补的吃食,还表明是阴虚、阳虚之人可以吃得。
江南一带的医师中不乏有眼力之辈,看见汤中食材,又联系医书中的食疗方,赞叹不已,都道莫大郎原对药膳也很有了解,真非常人。
……
莫文远欲撰书,但时间拖得越久,他那书中的内容就越发多,时至今日,《天竺美食行》已经扩充成了《齐民要术》一般美食界的小百科全书,而且他才写了一小半,他琢磨着原本的名字已经不大贴切了,干脆换个名字。
美食行记?美食漫谈?莫大郎食单?他想了几个名字都觉得很土气,一点都没有齐民要术的味道。
苦思冥想许久,莫文远决定先放下取名之事,把药膳之书整理出来,在调养沈辉身体的小半年中,他整理出了三十多道菜,皆有调养身体之功效,有的可以滋阴补阳,有的可以补肾虚,有的可以清热解火,有的可以明目,将这些菜的方子、烹饪方式,还有效用以及医疗知识一一记载在纸上,竟然形成了一本不薄的小书。
莫文远将其给大明寺的住持看了,对方直言道:“此书可供天下医师观,莫大郎既已写出来,何不以雕版印刷术印之,后作推介?”
“可行?”
“有何不可?”
……
名人效应在每个时代都存在,莫文远是此时代名人,故他写的食疗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