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最顽固的尼古拉认栽了(2 / 4)
,论起联盟总实力的比拼,新华夏自认为自己一方还是更有优势的。因此,不仅将飞机坦克的技术以无偿援助的方式交给了大明,还同时交给了普鲁士。
然而,新华夏还同时再次强调得到新华夏技术的前提,那就是,同盟一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单独与敌对国的一方或者多方进行谈判,除非获得最终的胜利。而且,新华夏还留了一手,内燃机技术还是依旧掌握在自己手中,新华夏的借口是,内燃机加工技术要求较高,只有新华夏生产才能满足需求;而且,开采石油的设备还要来自新华夏,甚至石油的勘探都需要新华夏来支援。
如此的种种限制,让普鲁士根本就不可能单独与老毛子媾和。
甚至,在新华夏的要求下,还试探性的联合奥地利与土耳其对东线的老毛子发动了一次进攻,吓得原本打算继续从(沙俄的)南线抽调兵力东进的老毛子好一阵哆嗦,只能再次苦守南线。
这样,处于中亚的大明军队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几乎是以一天三十公里的速度疯狂的向着中亚内陆挺进。甚至,就连作为东线分战场的酋长国军队也是进军迅速,直接抵达了沙俄在西伯利亚的另一条重要河流,叶赛河畔。
沙俄再也坐不住了,要求英法必须在西线发动对普鲁士的进攻,以减轻沙俄南线的压力。否则,沙俄将单独与东方战线和谈,退出战斗。
英法迫不得已,只能硬着头皮发动对普军的进攻。
然而,英法联军虽然数量更多,几乎是普军的2倍,但普军凭借犀利的火炮,素质更高的士兵,更有坚固的防御工事,硬生生的一步未退,就守住了阵地。
沙皇还想继续硬撑着,然而国内的局势却不容他硬撑了。
随着饥荒的继续,叛军的势力滚雪球般壮大,甚至许多平叛的军队都直接加入了叛军,让叛军的势力越来越强,沙皇国内的军队已经无法镇压叛乱。
甚至到了35年春,叛军还攻克了沙俄紧邻欧洲的亚洲一个重要城市,叶卡捷琳堡。叶卡捷琳堡坐落于乌拉尔山脉东麓,伊赛特河畔,处于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上,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以东1667公里。1723年,彼得大帝在该地兴建了俄罗斯第一家冶炼厂,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以叶卡捷琳娜一世命名的工业城市——叶卡捷琳堡。19世纪上半叶,冶金业带动了叶卡捷琳堡的迅速发展。叶卡捷琳堡历来都是俄罗斯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和科教中心,是俄罗斯重要的军工业生产基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