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最顽固的尼古拉认栽了(1 / 4)
普鲁士确实很急切的需要结束东线的战争,好集中自己所有的力量来发动对法军的全面进攻。然而,现在,仅仅是西线也不是法国一家了。英国随着海战失利,将赌注重新压向了陆地。只有确保一个稳定的后方,才能整合整个欧洲的力量,来共同应对新华夏与大明的东方力量。
如此,面对英国与法国,普鲁士并没有胜算,甚至是处于劣势的。
1835年初西线战场,得到喘息之机的法军也在英国的物资支援下,以溃军为基础,整编了近百万军队,虽然军事素质不高,但有道是蚁多咬死象,终于将普军赶出了巴黎,并进行了有效的反攻。
然而,普军毕竟精锐,凭借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就将几十万的法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不过,普军也明白,巴黎是法国的首都,对普鲁士抵抗最为坚决,倒是没有继续进军巴黎,在巴黎东面大约六十公里出的一个小镇谢尔西驻扎了下来。这个小镇扼守巴黎东面的主干道,控制了这里,就阻止了法军东进的可能,就可以保证普鲁士对法国东北的实际控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只是,法军的反扑,也代表着普鲁士再无吞并法国的可能,让普鲁士苦苦寻觅,转机在哪里。
此时,新华夏坦克与飞机的横空出现,直接改变了北美战场与巴拿马运河的海战结果,举世震惊。普鲁士自认为找到了制胜之机,为此向新华夏寻求技术援助。
新华夏此时已经清楚,有了日本的泄密,再想保密已经难上加难,既然如此,那就公平竞争,看各自的综合实力好了。
此时,在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尾声,工业实力十分强劲,总的生产力事实上还要超过新华夏。与新华夏算是一个梯队的。
第二梯队原本只有一个法国,可惜法国命运多舛,自从爆发了大革命,就几乎一直处于战争与改朝换代之中,极大的阻碍了工业的发展,很快就被后起的普鲁士赶上了。而且,普鲁士还与绝大多数的工厂都是小型的手工工场的法国不同,虽然工场不多,但是规模普遍较大,且以重工业为主,这样看来普鲁士的工业实力其实还要强于法国,第二梯队还有一个国家,那就是大明,在新华夏的支持下,以军火为代表的重工业首先在大明落地生根,甚至后来居上的超过普鲁士与法国的规模。没办法,大明的体量在哪里,只要前进一小步就是别人的一大步。
奥地利与沙俄就是第三梯队了,新华夏甚至都没有太多考虑。
所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