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普法战争(2 / 3)
几乎是一场屠杀,法军原本数量就差不多是普军的一半,装备差,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是新兵蛋子。四万法军,战死一万朵,伤者不计其数,大多为普军俘虏。普军得胜而归。
轻松获胜的普军信心更加高涨,也不再采取守势,主动向巴黎进军。法军数次试图拦截,均以失败告终。
面对几近整线溃败的法军,普军几乎是以游览的心态向巴黎进军的。在他们看来,从普法接战到现在,仅仅半年时间,巴黎已经唾手可得,法国的战败已经成为必然。
可惜,东线出事了。
奥地利帝国(此时匈牙利地位还不能与奥地利平起平坐,因此还不是奥匈帝国),战胜拿破仑帝国的四强国之一,拥有欧洲第三大的面积(仅次于俄罗斯与奥斯曼土耳其)和第三多的人口(仅仅次于俄罗斯与法国),从这些方面看,是当仁不让的欧洲强国之一。但是,此时的奥地利,表面上是烈火烹油,鲜花似锦,气馁却隐藏着诸多矛盾,尤其是其境内第二大民族奥地利民族,其要求分享权力的斗争正愈演愈烈,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问题也由于沙俄的参与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表现在最需要团结一致的军队,就是由许多不同民族的人员构成的。这些不同民族,虽然有许多中上层军官都懂的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但是底层士兵大多出身贫寒,大多目不识丁,导致在军地内部言语都不同,造成军令难行。再加上拿破仑战争期间奥军屡战屡败,损失了大批有经验的精锐部队,只能临时从民间加大征兵力度,以补充足的兵员,只是人数上来,由于时间的关系,军事素质却是大大降低。
与沙俄军队的接战,就是奥军实力的一个体现。沙俄原本以为碰上的还是当初与自己能够打生打死的军队,却发现,对面奥军却是犹如一盘散沙,一碰即溃,其中有同族的斯拉夫军人主动向自己投诚,甚至直接反叛。这很像中国古代的前秦与东晋的战斗,一面是其心各异的多民族部队,一支是令行禁止的汉民族统一武装,人数多的优势根本无法发挥。更何况,在南部战场,俄军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大有反超之势。结果就是,奥军一如后世蒋申凯的国军,成了运输大队,专为对方送武器的了。
俄军经过此战几乎没什么损失,却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武器,其中许多都是后膛枪,战斗力不仅没有随着战斗的进行而减弱,甚至越战越强。
俄军在战胜了土耳其境内的奥地利与土耳其军队后,原本是打算继续南下,争夺巴尔干的,可是西面的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