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6 / 8)
为尚书令。刘巴为人节俭,不愿与人交往,只重公事。刘备登基时,所有文诰策命都出自刘巴之笔。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所制。
据史书记载,刘巴一直不喜欢刘备。史家分析认为,虽然出身同姓,共尊汉室,可刘巴认为刘备即使贵为一方豪强,也只不过是靠武力打拼出来的,而且出身只不过是一个街头混混,与自己出身名门又博学多才比起来差距太远。这成为他一生都鄙视刘备的重要理由。而正是他性格中这种偏执导致他终身未得到扬名立万的机会。
公元221年,刘备开始为当皇帝做准备,手下文武官员陆续道贺。刘巴和益州雍茂却不识好歹地劝说刘备:“曹丕称帝,中原的人未必服他,他们正要来蜀中投靠大王,兴复汉室,如果你也称帝,他们会失望的。”刘备听了这番话,大倒胃口。他碍于刘巴的名气,宽赦了他。而雍茂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刘备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一番话决定了刘巴不受信任的命运。从此刘巴再也无法施展其才干,甚至谨慎到“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刘巴虽然很拽,却有拽的本钱,在刘备攻取益州之后,国库空空,刘备十分忧心。刘巴说:“小事一件,三个动作搞定:一、铸值百钱的铜板通行;二、统一全国物价;三、实行公卖制度。”真不是盖的,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三顾草庐
三顾草庐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中对此仅有“凡三往,乃见”的简略记述。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
建安十二年冬至十三年春, 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北上到南阳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后来的种种攻略皆本于此。
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君臣际遇,是刘备去找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呢?这个问题历史上是有不同记载的,说是刘备去找诸葛亮,就是“凡三往,乃见”。说是诸葛亮去找刘备。这个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当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下一个要灭掉的目标就是荆州,所以荆州的形势已经非常紧急了。于是诸葛亮就北上去见刘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