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2 / 4)
国算得上新颖,但于杜加林来说就相当俗套了,无非是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为男人死了,男人却另觅新欢,女子化作僵尸来讨个说法。粗粗翻过去,杜加林并无一点感动。除了自己的老祖母,杜加林断断是不会为别人去死的。如果她哪天真想不开为别人去死了,她也不会要求回报,毕竟是她自己愿意的,谁也没逼着她。
对面的傅与乔也在翻书,封皮写着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傅与乔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学生,尤其是牛津学政经的,绝对不会没读过这本书,毕竟这是校友的传世之作。一个人,如果反复地读同一本书,那说明他深切认同作者的看法。
杜加林只看过这本书九十年代的中译本国富论,她对经济学一知半解,粗略地看完全书后,脑子里只有俩字:交换。互利交换和等价交换。
陆小姐消失后的这几天,傅与乔照例在外人面前同她表现恩爱,而私下相处的时候又颇为冷淡,当然态度比最初要好了不少。
她并没看出傅与乔有半点想同她离婚的意思。这显然不是因为他爱她,那只能是因为,保留这段婚姻对他有好处。他这样推崇这本书,想来婚姻在他看来,也是互利交换和等价交换。
如果婚姻是利益交换的话,傅少奶奶得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随意支配的钱和一个名门太太的身份。她失去了,也得到了。可这桩婚姻到底对傅与乔有什么好处呢?寻常男人结婚,除了感情之外,无外乎为了性和繁殖。可现在这三样,傅与乔是一样没得到。相反,无论是感情、性或者繁殖,他不结婚反而会得到更多,大把女孩子上赶着追求他,结婚反倒限制了他的自由。他只失去,却什么都没得到。
如果这样看的话,这桩交换未免也太不等价了!
傅与乔是个精明的商人,他再大度,想来也不会做这种赔本的买卖。
所以,这桩婚姻必定是对他有好处的,只是她不知道而已。
书里有一句话她印象很深刻,大概是这样写的:从来不向他人乞求怜悯,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从来不向他人谈自己的需要,而是只谈对他们的好处。
傅与乔把这句话应用到了极致,他对她一贯是利诱,即使让她办事,也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他认定她是爱他的钱,所以必然会在经济上对她掣肘,他可以给她花钱,多少都无所谓,但她要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