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第 114 章(3 / 8)
告诉她,听皇上的意思,刘瑾是肯定要处置的,因为刘瑾这些年不但拉了太多的仇恨,还越来越失去控制,已经开始膨胀得找不着北,不处置不行。皇上现在就是在等外廷积聚的力量足够大,等到反刘声浪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他再去“顺应民意”下手,这样才不会引起过多的朝野动荡有了这一天多的接触,皇帝已经明确收了他做首席心腹,这些话也都不瞒他了。
而对杨廷和就不那么好处置,因为这次杨英的案子杨廷和撇得还算干净,没有直接指向他的证据,而且更重要的是,皇帝认为杨廷和还有用,在找到更合适的人手替换掉他之前,先继续“奴役”着他。
至于杨英以及参与安化一案的小鱼小虾们会落何结果,那就既没有疑义,也不值得讨论了。
何菁听完松了一口气,毕竟刘瑾倒台已成定局,就不怕二哥出狱之后再折腾了,她是真怕了那个熊孩子了,惹事起来令人防不胜防啊。不过对于幕后黑手杨廷和暂时不受影响,甚至看上去可能还会如正史一样做上内阁首辅的位子,何菁还是很有些不甘。
殊不知,早在他们抵京之前,正德皇帝已然拟好了一道旨意,着人送往南京,调担任闲职南京礼部右侍郎的王琼回北京,入户部任右侍郎。从此,将开启王琼与杨廷和两位文官大佬长达十年的“相爱相杀”。
玩制衡,是一门高明的学问。聪明的皇帝不会对自己讨厌的人一味打压,而是会在对方还有用的时候尽量奴役,等没用了再去一脚踢开。
正史中的杨廷和看似曾经大权在握,风头无两,其实手中的权柄一直大受刘瑾、钱宁、江彬这些御前红人的制约,在文官集团内部,也总在被政敌王琼掣肘。换言之,就是一直没有脱离正德皇帝的控制。这一次有了安化王府这桩冤案的曝光,正德皇帝自然会更加对他提防,更不可能任其手握大权。
看似顽童的正德皇帝,其实在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失去过对大权的控制,从来不曾像明朝的某些皇帝(比如他爹弘治)那样,被文官集团压制其下。
这就是史官为什么要大肆书写刘瑾、钱宁、江彬等御前宠臣祸乱朝纲的原因,那些宠臣的背后站着皇帝,是皇帝的支持让他们有了凌驾于文官们之上的机会。他们只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代言人罢了。史官作为文官集团的成员,对从皇帝手中夺不来权力愤恨不已,又不好直接骂皇帝,只好去把这些代言人骂个狗血淋头。
历届文官们从皇帝手中□□的一个惯用伎俩,就是言辞巧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