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3 / 4)
新一期的科学。
刘思朝等人奇怪地看了一眼,已经定定站在原地很久的李铮。
“李教授他怎么了?”卢学科小心翼翼地问道。
刘思朝瞥了他一眼,你问我我问谁啊。
“咳咳,李铮啊,按照你的要求,以1号成分为主的128种低温防腐配方已经出来了,我们抽测了一种,其对心脏冷冻后减缓消耗确实有效,但还不能做到无限时储存。这128种只是可能性最大的,这是个大工程,凭我们实验室几个人恐怕需要不少时间。”
李铮摩挲着《科学》的扉页,“那就外包出去。签正规的外包合同,可以给二作的位置。”实验外包,是近年才兴起的一种方式,将大型实验里需要重复测试的机械部分外包给其他实验室,以解放劳动力加快推进实验进程。
这是一种双赢的方式,毕竟不是所有实验室都能产生有效益的实验成果。这种外包形式的产生,不仅给了小实验室参与大项目的机会,还给了他们维持生存的可能。对大实验室来讲,一点佣金,就能解放劳动力,大大缩短研究周期,那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不仅是科研界,后世的软件公司也经常采用这种局部程序外包的形式,很多伟大的软件编程公司在起步之初,就是靠这种外包合同维持生存的。
而当初的芝加哥大学就是利用国内对这种外包形式不熟悉的漏洞,用外包合同代替了和华清的合作合同,也因此使得孟老先生带着遗憾离开。
“好嘞!”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刘思朝迅速撤退,同时对着第九实验室众人比了个胜利的手势。
这种一成不变的重复对比实验,可憋死刘思朝这颗躁动的心了。
李铮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快速跳动的心脏平稳下来。
《科学》1986年3月刊,是它能载入史册的一期,李铮上辈子在《科学》的陈列馆里面看到过这一期的样刊。
那时候《科学》的工作人员这样介绍它。
1986年3月,《科学》上刊登了这么一篇文章,文章主张阐明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从整体上研究人类基因组序列,破译人类遗传信息,促使人类在整体分子水平上全民认识自我。这篇文章的主人叫做杜伯克。
李铮不是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或者说,从他上辈子学生时代起,就无数次读过这篇被许多生物学生奉为世界人类基因组计划“标书”的这篇短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