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5 / 6)
即使沈爸是个村支书,可他上头没人,孩子上大学的事情还是挺不容易办,即使有名额,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拱了。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有文化的都被批成了“臭老九”,没文化的穷苦人家才是根正苗红的农民子弟兵。家里越穷,背景越差,代表着底子越正,这样的人才能被推荐去上大学,在那个时期称之为“工农兵大学生”。
1968年,毛|主|席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后来人们把毛泽东这段话称为“七二一指示”。
就是这个指示,使千千万万中学毕业生下乡改造,成就了知青大军。
同时还有一个政策,高校教师既要进行再教育,又要与工农兵相结合,这样就混入到“教育革命”中去了。这也是很多高校老师下乡改造的原因。
1970年,中央批准了清华北大的招生报告,开始招生工农兵大学生。条件是身体健康、政治思想好,年龄在20岁左右,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贫下中农、解放军、工人,还有青年干部或者是在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人。这些人要经过当地“革命委员会”推荐,政审合格以后,就能当上“工农兵大学生”。
工农兵上大学都是“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层层选拔;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由于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是由各地“革委会”推荐,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少数人仅是小学毕业,大部分人是初中文化程度,剩下的才是高中生。
反正由于种种原因,沈大哥没能如愿以偿上大学。不过,谁心中没有个梦想,对于从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上大学就意味着人生向前跨越一大步;是个改变命运的转折点;是农家娃能翻身吃上国家饭的唯一出路。就如“鲤鱼跳龙门”般,进了大学的门,代表着人生走向更高一层的境界。
所以,沈大哥没能上大学,心里不是没有遗憾的。现在妹妹这么一说,顿时激起他内心深处的激情,说下要考大学的豪言壮语。
兰欣有点耍赖的说道:“大哥,国家局势我不懂。我就是觉得,正是因为局势不稳,才容易发生新的变化,说不定明年就能考大学了。我不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