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宗祠(2 / 4)
顾熙言瞟了眼身旁萧让那刀削斧刻的侧脸,暗叹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等顾熙言一一见了礼,才刚刚巳时一刻,离午时还有一段时间。
一群晚辈退了出去,下人们鱼贯而入,奉上茶盏和点心。
张氏道,“大婚那日匆匆一见,未能好好说话。长公主去的早,又听闻这几天贤侄不在侯府,难免要你上下操劳,真是辛苦。”
顾熙言看着两位婶娘,笑道,“不敢言何辛苦,只是侯爷因公事耽搁了,一直拖到今日才拜见叔伯婶娘,觉得有些失了礼数。”
胡氏道,“哪有的事,既然是一家人,便不说两家话。”
这边女眷寒暄着,也无非是问些家长里短。虽是一家人,可第一次见面,总有些拘束。
顾熙言端着茶盏,看了眼身旁的萧让。
萧二伯正和萧让一脸殷切的说着什么,四伯有一搭没一搭的插上几句。萧让却一副闭目养神的模样,面上没什么表情,也不知道听进去了几分。
顾熙言刚饮了一口茶,便听到二伯道,“……侄媳妇,你说是也不是?”
萧二伯嘴里问着顾熙言,眼睛却还是瞅着萧让的。
顾熙言心中哂笑——萧让不搭腔,二伯便来她这儿投石问路了。
只不过,这儿会儿她说“是”也错,“不是”也错。
顾熙言正欲开口随便搪塞过去。不料萧让骨节修长的手指在桌子上敲了两下,竟睁开眼道,“那散骑常侍的位置有多少人盯着?吕邬远把功夫都用到了二叔这里,只是不知,他七年不得晋升,其中原因可曾和二伯说过?”
“弘简官拜翰林不过半年,二伯可不要拖了他的后腿才是。”
寥寥几句话,竟满是压迫感。
萧家旁支里好不容易出了萧弘简这么一个成器的子弟,又是二房的命根子,眼珠子。翰林院素来讲究清流,若是萧弘简因为此事被御史台的谏吏参上一本,只怕他在翰林院的仕途也就到头了。
萧二伯想到这层,已是惊出一身冷汗,忙道,“是我疏忽了这一层,我这便回了他去。”
萧让不置可否,气定神闲的站了起来,又冲顾熙言伸了手,“将近午时,席面可以开了。”
萧让身居高位数年,早已是喜怒不形于色。他从落座起便一直闭目假寐,显然是不想搭理二伯这茬,因此,顾熙言万万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