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3 / 5)
她的信发生的这一场纠葛。几天了,她晾的纳鞋底布已经干透,因为吸了浆糊变得硬梆梆的,比一般布厚实许多。
樊香揭掉之后按照尺寸裁好,一层层垒在一起,垒到比一手指还要厚才停下,纫上针,用线把这些布简单钉在一起。
老罗脚背上拱,鞋面必需要做得比一般人的厚才能让他穿着舒服。鞋底倒无所谓,比正常的尺寸稍宽松些许就好。
古诗里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好多以此诗说明母亲缝衣的不易,其实樊香穿越过来之后才发现,比起做衣,做鞋才是更要辛苦许多的事。
如果是单衣,一天她用针也能做几件,可是鞋子,手快的人没有两三个星期也是做不好的,主要就在于鞋底太难做了。太薄鞋底硌脚,所以能穿的鞋底薄的也有近一个成人手指的厚度,鞋底厚的就像她要做的这双。
樊香这才知道,为什么有纳鞋不用锥子——真(针)行这句俗语了。这么厚的鞋底,最大号的缝衣针也是根本扎不透的,用力过猛的话,针会断进里面。
所以,做鞋就要先用锥子把鞋底扎个小洞出来,再用针从洞里穿过去,鞋底上这一针才算完成。一针连一针,大针脚鞋底布易开,要小针脚才能把鞋底纳结实,是十分辛苦的事。
正是为此,樊香知道这里怎么做手工鞋后,除了完成了一双给花朵儿换积分外,几个孩子的鞋全是买的。
这一次,她不得不亲自动手了,好在她让陈正雷送来了做鞋的工具,比起她完全用手工,方便太多了。
即使这样,她也用了一周多时间,才把两双鞋底做好,鞋面原来也已做好,在偏外侧的位置开一个一寸长的口子,把松紧带布垫在了下面,以保持鞋面有弹性。
余下的就是绱鞋的工作了,这是最考验一个人做鞋水平的地方。围着鞋底一圈要包一层边,这样从外面看才不是一层层的布,而是一个整体。这层边要和鞋面一样被绱在一起。
又花了三天时间,樊香把两双鞋全做好后送去给了王婧,却在王婧邀请她一起去看老罗时拒绝了。
她与老罗并不熟悉,哪怕他原来是个大领导,现在不过是被监看着劳动改造的人,太过殷勤只会惹人怀疑。现在做好她鞋匠及裁缝的工作就好,有王婧两口在,这就是个沟通的桥梁。
并且,她对自己做的鞋也有信心,穿过她做的鞋,基本都不会愿意再穿其他的鞋,说不定之后还会与老罗有交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