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一倭不容二恪(3 / 7)
今大家都等着跟您聊聊才能安心。”
孔德云是孔颖达的子侄辈,派他出来除了拿资历也是监视教书先生们是否有歪心,他们是否教了不该教授的内容。虽然这些人被派来前都通过奇葩考试筛选,但也保不齐有包藏祸心的聪明人混进来。
百家派与儒家交好,王珏私下里告知孔颖达,诸葛恪已经掌握住租界区。这不孔德云到倭国后第一时间亮出身份拿着孔颖达和王珏的书信拜山头,对于不想在倭国久留又惦记着不走空想带回功绩的诸葛恪来说,自然是这些人做得越好对他越有利。
于公于私都该好好帮忙,想通这点诸葛恪对教书先生们很是关照,他们到达的次日就将住处和书院安排妥当。原本有人觉得条件简陋,瞅瞅诸葛恪自己也是这个待遇,大家就知道此地如此并非人家故意怠慢。
离开长安前王珏就跟诸葛恪聊过之后可能进行的举措,让他心里有个普,关于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一步诸葛恪自然了解。这不开课的头几天他也经常去听,不过每次都在窗子外面蹲着偷偷听,若明晃晃走进教室那不去也罢。
不说水平如何,经过初略观察这些人都符合筛选要求。比如说第一日的课,上学之初肯定是学写字嘛,认字的教材由王珏亲自编写。诸葛恪听着都是佛家小故事,类似三字经的模式讲出来,他这么聪明的人一下子就猜到自家老师什么意思。当时诸葛恪还想着,也不知道阿绿他们是否回来了,看来老师是等着急了,这不最近开始有意无意说佛了。
关于佛经,被派来的教书先生们原本也不是很了解,好在作为讲师教材上都有王珏的批注。就这么的,念着佛经版三字经教认字,拼音法是不对倭国传播的,孔颖达给的说法是只教授经典的儒家知识。
初步观察还算满意,当然往后也不能放松警惕,得时刻到书院抽查听课。
再次回忆一番听课过程,诸葛恪坐下后满面赞扬,“你们做的实在太好了,我本想帮忙完善一二,竟挑不出一点儿不足来。”
听他这么说,极其注重颜面的教书先生们面上都有了笑容,只是大多数人还摆出宠辱不惊的样子。像这种不知道该如何跟上官打交道,内里死板完全不知变通又除仁义道德外什么都不通的人,都是此次派来的主要人才。
他们越是这样诸葛恪越满意,“可惜咱们这边刚刚稳定下来,不能给大家提供更好的住处。考虑到不好跟当地百姓的住宅分化太大,咱们暂时只能这样了。不过各位放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