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3 / 4)
因为喜当爹,更是因为他终于有了一个借口,能够体面地下台阶了。
议和的消息传出去,边关的百姓和士兵都很高兴。大冬天的,谁也不想打仗,窝在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多好。再说,省下来的军费还被陛下大手一挥,给了军户做过年钱,一时九镇都喜气洋洋。边民不用受战争之苦,这才觉得活着有了些许乐子。
中原人的士大夫阶层自从汉代已降,便有个情结,那就是对外只能开战,不能妥协。似乎和边关少数民族议和啊,和亲啊就是民族的罪人。经过安靖之耻后,大楚人之所以这般喜爱他们的陛下,也是因为楚昭敢于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坚决反对迁都和投降。
这一次也不例外,最先头楚昭要亲征,也是抓住了这一点,大臣们谁也不愿意被指为投降误国,所以反对之声并不激烈。哪知道原本态度最为坚决的皇帝陛下,到了边关之后,突然就接受议和了呢。虽然边关将士都很高兴,然而朝中反对势力很大,舆论更是一片哗然,无数从来没打过仗的愣头青被有心人扇动,难免就有些怨愤之语了。
御驾亲征本来就是楚昭和陈参布局中的一环。打一开始,楚昭就没打算要和鞑靼人硬碰硬,早在两年之前,从陇西回来的陈参就给鞑靼人设了一个局摆在那里。如今遥喜以郡主身份下降泰哲,不过是计划的第二步而已。
所以不是楚昭不想打,而是以他现有的系统能量和大楚的国力,怎么打才是最重要的。
大冬天的,黄沙万里白草枯,饭都吃不饱,出去一趟脸都要吹掉了,又如何打仗?
大楚很幸运的得到了一位崇尚实用主义的君主——楚昭是不肯因为一时的虚名而叫楚人的鲜血白流的。些许骂名不痛不痒,楚昭并不在乎,他只在乎系统的评价。
然而,边关百姓能够理解楚昭的苦心,但是朝中对于陛下的做法却颇有微词,尤其是那些世家,不时就有些冷言冷语传出来。不外是笑话楚昭带了十万大军,搞得煊煊赫赫地跑去边疆,结果还是靠着一个女人换了大将军回来。这几日系统能源突然少了很多,看来中原地区不少人因为此次和亲之举而对君主失望了。
人心反复也是寻常事,这更证明计划进行得很顺利,骗过了天下人,鞑靼那边自然就不会起疑心了。
楚昭一贯勇于认怂,自己很是想得开,却担心王若谷这样的大英雄一时拐不过弯,等到王若谷带着大军回到云中郡之后,还特意去看望他,让他不要理会坊间的闲言碎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