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初出茅庐(5 / 7)
后还再次查看一回。
一通检查后郑卓和宝茹身份可信了许多,申老板脸上的笑意就更加诚恳了。宝茹见状赶紧道:“你不用多心,您在镇江做着生意自然有您的人脉,不妨去信到太仓和湖州。我家已经和‘日昌隆’定了文契,我家要给他供应江北十几家铺子的货物呢!他家有这样的手笔,还有什么不可信的!”
申老板这时候总算有些吃惊了,问道:“哦,是‘日昌隆’?太仓吴家的‘日昌隆’?那可真是难得了。他家也兴盛上百年了,个个都是做生意的人精,若是他家都定了十几家铺子的货物那还真是叫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就是名声的作用,对于郑卓和宝茹来说,两个人无论是个人还是‘甘味园’的牌子,都是一文不名。但是太仓吴家和‘日昌隆’就不同了,煊煊赫赫上百年,口碑名号都在那里。所谓‘人的名,树的影’,大家都知道他家出名的有眼光、有资本,他家愿意买‘甘味园’的货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广告,这等于是为‘甘味园’背书。
这时候申老板心里已经倾斜了——这种谎是不好撒的,毕竟这样大的名号,只要去信太仓一打听总能知道了,一戳就穿的谎言没人会说。问题是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眼前的一男一女是冒认名号,他们说是‘甘味园’的老板就是‘甘味园’的老板?若是两个湖州来的骗子又如何?虽然有哪些印信,但是这些东西常常有伪造,他看的再仔细,觉得再真都有可能是假的,这些年这些骗子的手段越发高明了。
只是这话并不能直说,不然也太得罪人了,他只得试探道:“我有心做成这生意,也相信‘日昌隆’的眼光。只是我还不知道贵号的生意打算如何做,总不能咱们这几个就在这儿空口白话罢。”
宝茹对郑卓点点头,郑卓拿出两份没签字盖章的文契,递给了申老板,道:“准备了两份文契,您看条件,哪一份适合心意,合作可以商量着来。”
这两份合约倒是说的很清楚,一种情况有‘试售’,一种没有。前者是如今就从船上启出一小部分货物在铺子里试着贩卖,给多少货出多少钱,好处是没什么风险。等到郑卓他们的船从泉州回来,会再上门拜访,这时候要是货物卖得好,再大量订货——给湖州写信发货就是了。不过这样做,买家拿到的进价必然不如第二种。
第二种就是现在拍板,郑卓宝茹这就往湖州写信发些货物来,风险当然大些,但是‘甘味园’愿意给这样的下家更优惠的进价,这样他们的利润自然更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