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父母之心(4 / 7)
人家要是知道咱家嫁个丫头也有这样的场面只会称颂太太仁德的,再没有说嘴的。毕竟不管白老大如何,总归如意的身份在这儿,咱们场面太大,倒显得如意轻狂了!”
姚太太思索了一下小门小户里头的嫁妆,这倒是难不住她,毕竟她家虽然殷实,但是平日交际的人也是上上下下都有——再说姚太太自己本就是小门小户出身。
正所谓‘上等人家嫁女儿,中等人家送女儿,下等人家卖女儿’,说的就是这时候人家为女儿办嫁妆的情形了。头一等的人家为女儿计,自然是丰厚备嫁,小到一针一线,大到宅院田产,日常如米粮,特殊如棺材。总之是样样俱全,终极追求就是女儿在夫家,不用夫家一草一木。以此增加底气,是让女儿不用看夫家脸色的意思。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这样丰厚的妆奁,中等人家自然无力支持这样大的花费,就只能紧着男方送来的聘金,或添一些,或减一些,就这样计量着准备一份普通嫁妆。这样的嫁妆里头自然不能有什么宅院地产,也不可能有太多金银器具、豪华家具。
大多就是几端布匹,几口箱子,几样有限的家具物什,几套铺盖、衣服,再有就是些瓶瓶罐罐——锅碗瓢盆等等。甚至坛子里的酸菜也能算得上。
至于那些最穷苦的人家就更不用提了,家中自然不能出钱备嫁,甚至是夫家送来的聘金也会被挪作他用。或是与自己兄弟聘媳妇,或是改变家里糟糕的经济状况。而新娘往往只能空着手到夫家,这就真成了‘卖女儿’了。
这样得了自家聘礼,却没带来一针一线的媳妇在夫家是最没得地位的,任劳任怨,任打任骂。这也是没得法子了,在世人眼里她就是被卖到夫家了,就是娘家都不能为之出头——谁叫当初你家花了我家银子来着。
姚太太心里有了底气,不再慌手慌脚。等到两日之后白老大的远房姑妈亲自送上了聘礼,她也坦然受之,只道:“姑太太放心,虽然如意是我房里的丫头,但是我也拿她当半个女儿一般养大,她的婚事我自然会上心。”
宝茹等那位姑太太一走还跑出来看这些聘礼来着——她可从没见过这个。古代结婚讲究‘六礼’,即问名、纳采、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只是平常人家是不会做完全套的,往往只有纳采、纳征、请期、亲迎四礼,而且还常常纳采和纳征混作一处。
大概是因为这两礼都是男方往女方送礼物吧,于是便演变成了一礼,总归成送聘礼就是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