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第一品夫人(6 / 7)
雨水冲毁无数,河水湖水一时暴涨,多处出现水患。幸好江南的水利工程一直受朝廷的重视,洪水能因势利导,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水灾。
然而,六月中旬,一场时大时小五六天不断的降雨终于突破了水利防线。
那日姚燕语一早起来去药监署,马车拐过门前的巷子口便被街上一身泥一身水的灾民难民给吓了一跳,忙掀起帘子来吩咐随从:“立刻去打听一下这些难民是从哪里来的,知府大人要如何安置。”之后,又吩咐车夫:“快马加鞭,不去药监署了,赶紧的去分院。”
接下来的日子,姚燕语又投入到救灾之中去。
国医馆江宁分院的几百名学员以及医女司医等全部随着姚燕语走出了课堂,街道上,城墙外,破败的民居里,医女和司医们各自带着自己的学生,诊脉,讲解,配方,煮药。到处都是他们白色的身影。
同时,因为药行商会被药监署监督,所以江宁城以及江南省的药行里假冒伪劣得到有效的控制,药材不打折扣,救灾工作就顺畅了很多。
等这次水患过去,江宁知府以及扬州,苏州等江南六省的几位知府才惊讶的发现今年的水患居然没有疫情泛滥!而且因伤病而死的人数也是空前的少,被就回来的灾民除了来不及医治而当场毙命的之外,都被救活过来。
如此暑热的天气,洪水泛滥,淹死的人和牲畜的尸体到处可见。连空气中都充斥着一股腐臭的气息。却没有发生疫情蔓延的事情!
大云朝目前是以农为本的封建主义制度,耕田需要百姓,做工也需要百姓,打仗更需要百姓!
百姓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像江南六省这样的富庶之地,至少聚集了大云朝三分之二的人口。若是这样的地方疫情蔓延,后果可想而知。
几位知府尤其是江宁知府于洪烈在给皇上的奏折中专门提及疫情一事,并自然而然的为国医馆的医女,司医和学员们表功。当然,其中功劳最大的还得是国医馆右院判辅国夫人姚燕语。
针对这次的灾情,姚燕语也有自己的奏折递上。
她并没有提及国医馆的学员和老师们如何跟随自己救治灾民,宣传防疫自救知识的事情,而是着重阐述了药监署的重要性:有了药监署,才保证了药材的可靠,只有药材可靠,救灾防疫才有根本的保障。
至八月,天气渐渐转凉,江南大片水田在官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呈现了一片诱人的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