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第122章(1 / 5)
楚靖瑜在朝堂上据理力争, 当堂张阁老和吏部尚书钱生,大理寺少卿,户部右侍郎, 以及以箫家为首的世家贵族全力反对土地丈量,他们认为此举劳民伤财, 没有一点实际意义,而且土地本就该归士族所有,丈量之后也不过也是如此,既然结果不变, 丈量就更没有意义。
由此也可见, 这些人手里不知道握着多少土地,这种会动摇王朝根本的事情,根本不能容忍。
刘子文看了一眼坐在一旁正在翻越奏折的楚靖瑜,想起他当时说的话:“既然众位要辩,那我也来说几句, 如何才能国富民强, 为何要来丈量土地, 如果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穿暖,手中有闲钱能买东西的时候,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土地将会有更多的身强力壮的人去开垦, 粮食会不会增产?人人手中有闲钱买东西, 是不是铺中货物更容易售出?如果铺中的货物更容易售出, 谁告诉我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国库充盈!这些道理我不细说, 我想众位肯定也能明白, 那么接下来,就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如何才能叫每个百姓都吃饱穿暖,手中有几分闲钱?最根本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有地可种!当年我去西安曾亲眼目睹那场大灾难…..”
他气势如虹,字字有力,站在朝堂之上,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气势和魄力,说完了这些话,众人都沉默了片刻。
道理已经被楚靖瑜说的如此浅显直白,好或不好一目了然。
张白颐气的吹胡子瞪眼:“一派胡言!这样说,一个王朝的兴衰还要靠平民百姓?!”
楚靖瑜淡淡的道:“张阁老是看透了世事的练达之人,千百年来只见王朝更迭,谁又见百姓更迭?水可载舟,亦能覆舟,这道理您怕比我更应该懂。”
此话一出,整个朝堂都为之震动。
翰林院掌院学士刘木林有些激动的连连念叨:“水可载舟,亦能覆舟,真是透彻!”
户部右侍郎王锦航作为新上任的年轻官员,一直在和楚靖瑜暗暗别苗头,他忍不住反对道:“楚侍郎慎言!”
刘子文深吸了一口气,把其中一本奏折推到了楚靖瑜跟前:“看看这个。”
楚靖瑜打开看了一遍:“山东已经这么严重了?”
刘子文站了起来:“所以土地丈量势在必行,不然土地和粮食全部掌控在了一部分人的手里,朕这皇帝也不用做了!”
“皇上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