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3 / 5)
太清楚了。
如今的大宣,天灾人祸不断,不是北面儿闹了粮灾,就是南面儿发了大水,关于流民山匪的奏折三两旬就出现一封,未免太繁了些。
户部前年就下了令,京城周边的粮田,产粮不许销往其余各省,专派了督察使护送入京,饶是这样,京内的粮价也还是年年高升。
据卫成肃所言,越州前几年风调雨顺,粮产很高,可仍然免不了流民侵扰,知州千挑百选只派了卫成肃进京,却并不是因为霁民乱最重,而是因为霁县四面围山,受扰最轻。
哪怕如实上奏了情况,也不至于引起圣上大怒,还能保得住头上这顶乌纱帽。
这还仅仅是内乱,北边儿越发嚣张的鞑子,南疆拥兵自立的酆王,样样都是引而未发的天洪,只待有一日地动,到那时,半个大宣都要覆灭在这巨洪之中。
霁县地处偏僻,四面环山,寻常动乱不至于波及太过,且卫家身份也清白,位置不起眼,乱世之中最是安全。
倘若......倘若大宣日后真免不了要大乱,也总还有条后路可退。
这乱世里,人人活的提心吊胆,越是富贵,越坐不安稳。
被祝二太太惦记着的卫珩,此刻的心思却不在祝府里头。
而正和将军家的小国公爷打的火热。
自那日茶馆驾马挥鞭后,季连赫便仿佛要把“不打不相识”的老话秉持到底,日日来尚书府寻卫珩。
他生的眉清目秀,衣着不俗,门房小厮也不敢拦他,但凡见着他挥着鞭子自马车上跳下来,便无可奈何地通传给寄居在府里头的卫小少爷。
好在卫珩的院子离角门算不得远,这几日府里头正忙大老爷的丧事,没人寻得出空来过问一个借居的小官之子,是以季连赫一个大名赫赫的国公爷,日日不遮不拦地来府上敲门,连化名都敷衍地取了个“季赫”。
可这么多日了,竟没惊动祝府里头任何一位主子。
也是让卫珩不得不敬佩祝府的心大。
但季连赫来寻卫珩,倒也都没什么正经事。
初开始,卫珩面色冷淡,他也不嫌,巴巴地跟在后头,就随着卫珩满街地逛,话唠的要命,京城哪儿卖的马最俊哪儿打的铁最韧,几乎是如数家珍。
后来渐渐的,卫珩也能搭理他几句,他嘴里头的话就更是说个没完了。
有了他在,平誉基本就失了用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