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大学(1 / 5)
陶醉拿到通知书后, 陶长明借此机会摆了几桌酒,请了亲朋好友来吃饭,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炫耀, 而是为了收红包。
早些年有人考上大学, 因为当时大家普遍贫困, 凑不齐上学的路费和生活费(虽然以前读大学是免学费发生活补助的,但上学的路费还是得自己掏), 所以亲友们会凑份子, 资助这个孩子上大学。后来这种习俗就保留了下来, 只要有考上学的, 都会用摆酒的方式通知亲友, 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该掏钱了。
这跟结婚、生孩子、做寿之类的不同, 后者是谁家都会遇到的,叫人情往来,有来有往,升学酒只有能升学的人家才摆, 如果你家没有学习好的孩子,这钱就等同于白出了。陶醉并不想弄得这么夸张,只想请老师们吃顿谢师酒就好了,然而这事她做不了主。
投稿中了之后, 陶醉写稿子的劲头更足了,她每隔几天就要投一次稿件,不过中稿的几率并不高, 但也没有打消陶醉的积极性,她决定以后要坚持投稿,也相当于一种锻炼。
八月中旬,孙兰心也收到中华女子学院的通知书,尘埃落定,这下她终于将心放进了肚子里,兴高采烈地拉着陶醉采购上大学的物品。学校会统一发放床上用品,她们只需要准备好衣服鞋袜以及生活用品。北京的冬天冷,陶醉问过常醒,是不是要多准备点厚衣服,常醒说家里这边的棉衣去那边不抵事,去北京买,羽绒服便宜而且厚实。
孙兰心兴致勃勃地问:“醉醉,你家里准备给你多少生活费?”
陶醉说:“一个月三百。”
“这么少?我哥在重庆都有四百一个月,我妈说北京物价高,怕我四百不够用,给我五百一个月。”孙兰心说。
这点陶醉羡慕不来:“我到时候去兼职做家教,还可以投稿,没准能中几篇。”她问过常醒,省一点三百也是够用的,不过第一年去北京,很多东西都需要添置,比如这冬天的羽绒服和棉鞋就省不了,而且价格不便宜,最好还是准备一笔服装费,这笔钱陶醉打算自己挣。
“也对,你们是重点大学,可以做家教,我们学校的就算去做也没人会要。”孙兰心说。
陶醉赶紧安慰好友:“不做也挺好,可以多花点时间学习。而且北京那么大的城市,兼职的机会肯定有很多。”
“是的。而且北京那么多好玩的地方,我先玩个遍再说。”孙兰心对北京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临近开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