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赚钱(一)(1 / 5)
(1984年12月)
从冯家村回来,冯笑笑就拿了500块钱给外公还剩下的外债,她没有说自己在冯家村的经历,知道外公外婆心重,怕他们多想担心,只说是抚恤金下来了,冯家人和自己各分了一半。
剩下的钱该如何处理,她一连思考了好几天。最保守的办法当然是存进银行,八十年代中期,银行的利率很高,有百分之五六个点,但冯笑笑记得,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贬值十分厉害。这些钱若是一直存在银行,到了九十年代至少会贬值一半。
至于其他的投资手段,无非就是买房、买基金和买股票。可现在宁城几乎没有商品房可买,家家户户都住着单位的分房。股票要到九十年代才有,基金更是无从谈起。
冯笑笑心想,这钱还是拿来做生意做好,现在物质贫乏,人们正对新生事物的需求十分旺盛,只需要通过经济活动最基础的手段——简单的商品流通——低买高卖,应该就能让她赚到第一桶金。
既然打定了主意做买卖,她还是打算做回母亲的老本行——服装生意,毕竟如今有店铺,还有固定的客户,打开市场应该不会太难。没过多久就要过年了,她打算用剩下2000块钱做本金,去江州进一些服装和饰品回来。
她在江州上了四年大学,谈得上熟悉。虽说当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可四年的时间也逛过不少地方,至少在心理上有一种熟悉感和亲近感。江州靠近港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那里涌入了大量来自港澳和海外的商品,和国内大部分城市到处都“一片黑、一片蓝”的景象不同,江州的街头早就已经效仿隔壁的港澳,出现了花花绿绿的各式服装,可以说走在全国的潮流前列。
冯笑笑去了火车站一打听才发现,宁城去江州的火车每两天才有一趟,还是每一站都停的那种慢车,要开足足十五个小时,冯笑笑一想到就觉得屁蛋疼——大学时,她曾经坐火车跟同学去青海旅游,当时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那酸爽的记忆让她印象深刻。
宁城火车站比她记忆中小了不少,广场上站满了候车的人,她走进候车厅,上了月台,火车头是烧煤的绿皮车,每个卡座坐4个人,车上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熙熙攘攘站满了人,几乎很难通过,和二十一世纪的春运有的一拼。
整整坐了一夜火车,终于熬到了江州,一出站,江州的景象和她印象中也差了很多。车站前的大楼上挂着粗字体的大幅广告牌——产品是轮胎、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