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力不可及(2 / 4)
,调度这些粮食,又正好与当地官府形成互相监督的局面,以免背离重设常平仓的初衷。
而后再由监察御史每年巡查,当可使之不至于因为下面官员的懈怠或是贪欲而成为有名无实。
除此之外,众人还顺便完善了一下这个想法,表示既然百姓可以在常平仓卖粮,那么完全可以让官府收税的时候只收银钱,以此鼓励大家出售粮食。既可以避免因为丰收反而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又能给各地官府免除麻烦。
再有就是一个李定宸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这么做肯定会冲击大粮商的生意。为了避免被粮商们反过来利用,或者被某些贪小利者占便宜,收粮时要发给百姓粮券,没有粮券不能在常平仓购买粮食。
而大理寺卿,前任户部尚书,更是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拍案叫绝的主意。
“虽然陛下说,卖了粮食,百姓们手中有钱,就肯花销。但据臣所知,绝大多数百姓还是更愿意将银子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不是拿出去花用。既然如此,这银子放在哪里不是放?何如咱们替他们收管?”他对众人道。
“如何收管?”次相刘诚捋着胡须问。
赵靖道,“既然收粮食的时候给发粮券,那就可以给他们两种选择。一是拿走钱和粮券,那么将来还可以用钱和粮券换回同等的粮食。二是只拿粮券,那么将来领粮食时,就可以多领一些粮食。若是不领粮食,那就能凭粮票多得一点银钱。至于多久给,给多少,还得细细磋商才可。”
李定宸后来跟越罗说起此事,还满面笑容的称赞赵靖,“该当他是户部尚书,放到大理寺着实可惜了。”
“陛下难道还能给他调回来?”越罗道。
这户部如今还有人坐着呢,无凭无故,调回来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李定宸只是朝她一笑,“山人自有妙计,总之先叫他在大理寺待上两年,磨一磨性子,倒也不是坏事。”
越罗一看就觉得他又在憋什么坏主意,便追问,“陛下打算怎么做?”
“现在说了就没意思了,阿罗看着便是。”李定宸也不遮掩自己要使坏的意思,“这一回准保要让朝中诸公都大吃一惊。”
“陛下快饶了他们吧,当心吓多了给他们吓出毛病来。”
李定宸信心满满道,“这阿罗就不必担心了,年迈的几位老臣都已经回乡去了,如今朝中留下的都尚算年富力强,不用担心会吓坏了。军国重臣,岂能连这点担待都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