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锋芒(3 / 4)
、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闻诊,可以通过病人声音,呼吸、咳嗽、呕吐,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推断出病人病症;问诊,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大小便而知病理;切诊,可从病人脉博跳动中洞悉到病人一切身体情况。”
一番话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却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在坐的医生基本都学习过。
但这跟秦棣推断出姬老以前病历有什么干系?
那位自始自终胸有成竹,一副云淡风轻模样的秦棣同学终于给出了答案:“我为什么能从病人身上推断出病人以前所患的病症?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洞悉到了病人的脉博。所谓病从口入,食物入胃,所产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入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注入心,再由心输送到血液,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入全身百脉之中,我由脉博的跳动,洞悉病人体内血气和阴阳的变化,便可以判断患者以前所患的病症,亦可判断病人的生死。”
秦棣一语,石破天惊。
这一精彩的脉象论源自《内经》,是脉诊的精髓,包括了要、领、精,微,唯有真正火候达到至精至微的境界,方才能从病人脉博跳动的细微之处,诊断出病人以往所患的病症。
洋洋洒洒,一篇脉论,其中蹦出大量中医晦涩的专业术语,一群名医专家们被轰炸得云里雾里,被打击得无以复加,只有名医中那位唯一的中医赵大夫,勉强而吃力的认出这篇脉诊论,出自《皇帝内经》的经脉别论篇。
但与经脉别论篇不同的,一个只存在于理论,一个已经把理论运用到病人身上。
其医术之厉害,饶是这位自认为在中医界也有一席之地的赵大夫也自叹自己望尘莫及。
姬忠信终于动容,一双眼眸看着秦棣,全是震惊。
秦棣依旧是那副平平静静的该死嘴脸,语气尖酸刻薄继续狂轰乱炸道:“至于我为什么知道病人以前的用药?很简单,用中医学来说,是药都有三分毒?药物被人体吸收,自然会引起人体其他内脏的伤损,使其脉象的跳动有异…………所以,只要洞悉到病人内脏的损伤,就能洞悉病人以前的用药?比如双氢克尿塞,可损害肺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引起肺水肿;又如阿斯匹林伤肾,克林霉素伤肝,阿司匹林久服伤胃……只要从这些脉像的旺盛和衰弱,内脏的损伤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