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再说教育(2 / 3)
打了招呼,有一个月的时间不看诊。
结果昨天都还是来了三拔病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杨四婶打电话来说了柴雨天都很不好意思。
他一边在工作室看诊,一边做着自己的中药研究,柴雨晴觉得挺好的。
自己的意愿也是想让孩子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城市里真的越来越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地方。
一些儿童娱乐场所都是商业化的,偶尔玩上一两次还行,没必要天天去。
但是乡下则不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乐趣。
花开时节去赏花,果熟时节来摘果,爬山垂钓挖笋摘药甚至赶鸡鸭下地种庄稼,每一种劳动都是在体验生活。
父母的陪伴才是快乐的。
但是,新湾村中心小学并不会因为自己捐了两百万而有什么大的改变。
要是按着老人们的说辞,能成才的在哪儿都能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可是也不能这小地方这乡下就出不了人才了。
用柴满山的话说,她和柴雨天不也是那个学校一路读上去的吗,也没补课没请家教,不也成材了。
面对老人们的有理有据的谈话,柴雨晴也没去反驳,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忘记了时代不同了,现在流行的口号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别的不说,光是看看她和刘晓晓创办的培训学校收益就知道有多厉害了。
家长们宁肯不吃不喝,也要将精力和钱财花在儿女身上,送他们上各种培训班,挤破脑袋也想将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去。
学区房也应运而生。
柴雨晴想到这一点,她着急上火的将柴雨天哄了起来。
“明天去买房。”柴雨晴道:“省城最好小学学校外面买一套,最好的中学外面再买一套。”
“买房,买两套,买那么多干嘛?”柴雨天真是被自家老婆土豪的模样吓了一大跳:“你这还真是按着限购政策来的啊。”
一户只能买两套房,她就买两套。
等等,限购?
柴雨晴好一阵捶胸顿足,最好的小学在锦海区,最好的初中在高新区,而她注册的和贵房地产在双洋区社保也买的这个区里。
也就是说,这两个地方都没有她的份。
她不购资格。
当限购政策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