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2 / 8)
看来,哑光让米粒更显干枯,其颜色偏向黄色,无论远看还是近看,都很有副杂乱无章的味道。
“贵客不妨看其他稻种,抑或是五谷杂粮,此些稻谷便是煮出来了,也不堪入口,口感艰涩,米甚至略带苦味,除非是当地贫困人家,否则很少有买的。”
莫文远专抓住关键词道:“为何当地贫困人家会买?莫非此物价格甚低?”
“价格确实低,仅有寻常大米一半未至。”掌柜解释道,“贵客有所不知,此稻米无论是色香味都逊其他稻谷远矣,然它仅有一优势,即少种多收。”
“何谓少种多收?”
“也不知此稻谷是如何长出来的,只要随意一把撒在地里,便是无人侍弄,也能生根发芽,形成一片稻田,若是稍作侍弄,便可蓬勃生长,其生长之速与杂草相比,不遑多让。”
“此稻谷一年可长四次,产量很大,故其价低贱,家境贫寒之人买此果腹。”在那些人心中,这种稻谷已经成了草皮树根或诸如此列的代替食品了。
莫文远点点头道:“原来如此。”
“此种稻谷,先给我来一袋。”
……
莫文远花了一旬时间,将附近大大小小的农铺粮店全逛完了,又买了许多不同品种的稻谷,稻谷们被一袋子一袋子装着,莫文远从每袋中挖了一罐谷,蒸饭吃。
只有吃过之后,才可判断它们的味道好坏。
交趾人并没有欺骗他,味道最好的竟然是大唐传来的稻种,本地的品种味道都不怎么样,酸味尖刻,抑或是干巴巴不带米香,无论哪种稻,若不经过二次加工,怕是也没有多少人想吃的。
然而与其糟糕味道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们的熟制,大多都是一年四熟,偶尔有一年三熟的。
莫文远陷入沉思,交趾的温度比中原高些,若是在中原种它们,大概就是一年三熟,无论怎样,也比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好多了。
而且,他先前也吃过占城稻,就是在江南买到的一批,占城稻的味道也一般,但比之安南的本土稻谷,口感还要好些,如此看来,仅仅在安南看稻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到占城去。
……
与玄奘法师他们的约定时间到了,莫文远带大黑羊准时赴约,只见几人已经到了,玄奘法师位于正中,脸色姣好,显然这段时间过的还挺不错,而神农还是板着一张严肃的脸,看不出喜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