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两开花(3 / 5)
本技工在禄来没有白天黑夜地呆了一年后,禄来也就完成了使命,很快被转售给一家英国公司,两年后又回到德国人手里,从此沦落成一个怀旧胜于品质的品牌。
华特出面后,禄来的控股家族就如久旱逢甘霖,几乎没有提什么太过分的要求,双方仅用了三个小时就初步达成了一致。
陪同企业一起成长的技工家族,早已经饿得嗷嗷待哺了,身为家族领头羊,照顾好这些跟随自己的人,是第一责任。
他们提出的唯一额外要求就是不得开除任何一名技工。
这也是正是张恒看中的,当然乐于承诺。
300万美金,整体收购禄来,包括一座占地还可以的厂房,所有的专利,以及一百三十多名专业技工和研发人员,包括他们的家属。
这笔买卖远低于张恒的预估,他很满意。
“你告诉他们,我们未来会合并其他同类企业,并把产品线扩展到工业领域吗?”
“我说了,技工工会没有意见,只要能继续从事他们的本业就行。”
“那好,福伦达那边进展如何?”
“他们已经在会议室等我了,与你通过电话我马上去,他们的情况应该比禄来更糟。”
既生瑜何生亮,在德国这个不大的国土上,有了蔡司这样一家超级牛逼的光学企业,其他同时代建立的光学企业,大都很难生存,福伦达可谓硕果仅存的一家。
要不是有一家忠实的用户禄来,需要他们磨制高倍率光学镜头,福伦达早就同无数行业同仁一样,要么被蔡司吞并,要么自己灰溜溜转行。
之前禄来停产了半年多,现在又被新东家收购,福伦达除了跟着这个老兄弟一起过去,还能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20世纪,德国制造业被外资大肆收购有两个高峰期。
第一次是二次大战结束后德国处于国际托管状态时,那时很多外资挟战胜国之威名,半威胁半怀柔地收购了很多德国企业,连克虏伯、巴斯夫等超级大企业都难逃厄运,直到德国摆脱了托管,才又重新得以回归,但是已经损失了很多高端技术专利和人才。
第二次是89年东德西德合并,那时很多东德企业遭到了瓦解和瓜分,猎食者有西德企业为主的西方国家,收获最多的却是日本企业。
张恒曾经从某份资料上看到过,以三菱为首的财阀们,至少获取了五千多个专利以及三千多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