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朝议(捉虫)(1 / 4)
这样的想法,赵能不是没有过。但商讨之时,他能觉察到宋誉对此事的态度,又思及宇文凉之前所书的《平西八论》,以为趁此强取,或有后患。
可是成恪既然提出了异议,他倒也想听听。
“国公有甚高见?”
成恪瞥了一眼宋誉的背影,眼中划过暗芒:“三十年前,车前犯境,在雁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若不是宇文老将军及时攻退敌军,恐怕他们就要长驱直入,为祸苍生。
车前人野蛮无礼,无信无德,既有此前例,难保不会有后续。如今其内乱已起,不如趁机一举攻下,将车前之地纳入熙国,使北境再无后顾之忧。”
宋誉温吞的声音慢慢响起:“当年车前军队被护国将军打得溃不成军,几无还手之力,但先帝仍只下令将其攻退至密林即可,并无侵犯之意。”
“先帝自有先帝的考虑,然眼下时势不同,陛下雄才大略,当以现状为先,不必拘泥于往古。”
宋誉面沉如水:“车前为何肯寻我熙国之助?正是因先帝之信。若熙国趁其不备,突然发难,那与当年的车前有何区别?与成国公口中的野蛮无礼,无信无德又有何异?”
成恪将背挺直,嘴角虽有笑,目光却带着不屑。
“兵者,诡道也。车前偷袭雁城时,亦用得此法。如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正是理所应当?一昧死守信义,只是迂腐刻板,结局怕只会同尾生一般。”
赵能眉梢一挑。他过去以为,朝中唯有宋衡是个敢说的,熟料这两位老臣却是不遑多让。也不插言,静观其变。
宋誉转身,淡淡看着成恪:“尾生之行,若放于千百年前的乱世,或是刻板。但眼下熙国统一,万世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鲜受流离之苦。世道无洪水,为何不能行尾生之礼?”
“世虽无洪水,却仍有走兽凶禽。当机不断,只怕再无良机。”成恪又向前走了几步,几与宋誉并列,“陛下!北方百年来皆是熙国心头之忧,可碍于天险密林,迟迟不能动手。如今车前亲自将兵刃递到了眼前,皇图霸业近在眼前,若是不取,恐将来悔之晚矣!”
赵能的笑容慢慢消失,随意搭在龙椅上的手倏然一紧。
宋誉眉心微蹙:“长平军攻下车前,确只是探囊取物,然而取了之后要如何?车前的语言、风俗、钱币等皆与熙国不同,如何治理,如何安抚?若其中一丝一毫出了差错,只会给熙国带来无穷无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