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虽胜犹败的乾隆(2 / 4)
自然代表着离城坡不远。
涂宏达得意洋洋的下令大明士兵首先开入京城。自古以来,打进敌人的首都,就代表着灭国。灭国之功,涂宏达自然不希望与新华夏共享。
新华夏也不为己甚。按照新华夏的判断,京师作为满清的首都,自然不甘心就此失去,除非乾隆现在就打算退往东北,否则,还是必然要再次攻占京师,以证明自己控制大局的能力。
而根据乾隆的秉性,就此放弃京师也不可能,也就是说,将来的京师势必要爆发反反复复的拉锯战。至于大明,也需要在京师维持驻军,以证明自己无可辩驳的胜利,以及唯一代表中国的全国性政权的诞生。由此,必然将带来满清官员的投诚浪潮。双方激战在所难免。
而新华夏最不喜欢这样类似绞肉机的战斗,干脆提出撤出战斗,并提议涂宏达也退出京师,因为乾隆不会容许腹心之地被敌人所占,势必要夺回。
涂宏达仔细盘点了一下自己的实力,此时也有十几万的兵力,觉得单凭自己也能稳住京师,而且,也不想放弃这泼天大功,不同意撤出京师。
陈小虎无奈,只能率领新华夏的海陆军撤退往库页岛,退出战斗,因为此战的目的已经达到,那就是占领京师,触动中国局势的变化,为大明最终获取天下创造一种大势,另外就是以实力镇服大明,让大明有所忌惮。现在,目标已经达成,自然舍不得将自己的子弟兵消耗在绞肉机式的战斗上。
事实也确实如此。
远在承德的乾隆虽然在号召各地勤王,但是却没有马上进攻京师。
乾隆虽然装模作样的要求大臣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但是无论是满蒙大臣的退往东北的建议,还是汉族大臣的夺取京师的建议,其实都没有听进去,因为他自己其实已经有了决断,正如乾隆自己说的那样,“本朝无名臣”。表面上听着, 让人觉得怪怪的,明君贤臣不是自古帝王一直推许的吗?乾隆的深意却是,为了把所有荣誉归于圣主,大臣们所做的一切有利于百姓的事情,都是出于圣主的旨意。
既然如此,大臣们的一般意见,作为圣主的自己又哪里需要听从?
最后,乾隆下了一道密令给南方的福康安。
福康安接到命令的第二天,就对徐州附近的明军展开了一场几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战斗,让习惯了爱般的阵地战的大明军队吃了一个大亏。等到大明第二天意图反攻时,却发现对面的清军大营已经人去楼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