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1 / 11)
林瑜不会否定儒家在教化上的作用,但是说实在的, 在程朱理学之后, 儒家就被阉割的差不多了。只怕孔夫子在世,也认不出来这些打着自己的名号的所谓学问。
他直到现在都没有理会山东曲阜的那些孔家弟子, 原本就是冷处理的意思。他不需要这样的万世不易之学, 更不需要这样千年不易的世家。在这方面, 他更赞同后世的以德育人, 依法治国。
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 法家为求生存, 不得不和儒家合流。有一个词,想来后世的都会很熟悉,儒皮法骨, 说得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这样一个特殊现象。自秦统一以来,律法通行于天下。乃至于后世, 大凡统一的强盛王朝都有着自己的律法。儒家再怎么闹,依旧在律法的框子中。最多, 就弄出一个亲亲相隐这样叫林瑜万分恶心的东西,就这样, 这么一条也得放进律法之中。
在国中实行依法治国其实不像后世想象中的那样缺乏土壤,真正的问题在于三纲五常,在于儒家存在着政教合一的现象。三纲五常以林瑜现在的位置, 暂时还动不了, 只能从律法上想办法,一点点削弱这一理念的影响力。比如, 林瑜授意编制的汉律中,就承认女子的继承权、财产权、允许离婚以及允许女子单独立户等等,挑战的就是夫为妻纲这一条。下一步,就是父为子纲,最后,便是君为臣纲。
纲常这样的东西因为涉及到了千百年来百姓的思想习惯,贸然推翻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是以只能这样慢慢的来。随着教育的深入,识字率的增加,想来这些都会随着人们思想的觉醒而改变。但是,儒家习惯于政教合一,以学问论人品、继而以学问论真假是非,乃至于以学问论政策政绩,这种流毒无穷的脑回路林瑜绝对不能忍。
因为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党争。如果能求同存异还好说,但是林瑜相信他们绝对不是这样的谦谦君子。只打败了对手算不上胜利,将对方所有的政策全部推翻再踩上两脚才是。他们才不会管这样的政策对国家对百姓是不是有益,只在乎对面的人是敌人,只要是敌人的那就是全盘错误,最现实的例子就是故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
前明的时候其实是吸取了这样的教训的,但是明末之时因为当时的政治体制跟不上资本主义的萌芽,那些大商人因为地位低下只能买通读书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结果就弄出了东林党这样读书人和商人勾结在一起的怪物。
后世之人都知道商税才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点,但是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