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3 / 5)
灿灿的稻田里时不时冒起一两个水泡,村长也知道,这新方法大概是成功了。
因为村里主要种的麦子玉米还没到时间,所以这次稻田的收割几乎全村人都来凑热闹,大家都想看看,这新玩意是不是真的能成。
二大爷先找到了村里抓泥鳅的好手,不管大人小孩,每人一个筐筐,为了能准确的计算田里到底有多少泥鳅,他自掏腰包,跟大家说好,一个大泥鳅可以换一块硬糖块,小的则两条换一块糖。
所以,当村长点头说可以收了的时候,就看见呼啦啦一群人都下了稻田。因为人实在太多,只两个多小时,两亩田就收好了。接下来,就听一声欢呼,一群拿着篓子的家伙就开始摸泥鳅了。
半天时间,两亩试验田和一亩对比田都收拾好了。把稻米分别称重,再把泥鳅大小分类统计好,最后得出的结果是,试验田的水稻亩产量略高于对比田一点点,但这两亩试验田里的泥鳅却实在真不老少。把所有泥鳅加一起,竟然有八百多斤。二大爷还说这算没养好,如果投的泥鳅苗足够的话,能再翻一倍也没问题。
泥鳅虽然在村民看,算不上正经肉,但是能在不减少粮食的前提下,每亩多个几百斤泥鳅,那也是很厉害了。于是二大爷留了三百斤泥鳅用来育种,其他每家分了十斤,大家都乐呵呵的回家拾掇泥鳅去了。
而村长从泥鳅收上来就没合拢的嘴,此刻都快裂到耳朵根了。当晚,全村就迅速全票通过了明年的水稻种植新方案。按照二大爷的法子,开出五十亩水田,专门搞这个水稻泥鳅立体养殖。而且村长第二天还到县里的大队汇报了试验田的成果。鉴于前几年闹出来亩产万斤的笑话,县大队决定等明年的五十亩水稻种植结果出来后,再向上汇报。
因为小碗不能复制活物,所以二大爷只挑了几条比较肥大的,弄死之后再复制了一大堆,而其他那些都被继续养在水田里,为明年育种做准备。
这复制出的泥鳅被二大爷做出了不少花样,炸的、煮的、腌的、熏的、焙的、烤的,让没吃过泥鳅的谢青磊母女俩重新认识了这个又黑又丑又不起眼的食物。至于高大峰,他只用负责多吃点就行了。
隔了几天,郑家陈家也收到了二大爷送来的各种泥鳅。在这个肉食还不丰富的年代,两家人很是过了一阵嘴瘾。
转眼到了十月,村里的秋收正式开始了。想着明年每家都能有一亩泥鳅的收入,大家心里都憋着股劲,干起活来比往年都快了不少。二大爷笑眯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