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部分(1 / 6)
对此,容先生在访谈中也提到了——
【容先生访谈实录】
二战结束后的第一个寒假希伊斯是回欧洲过的,当时天很冷,恐怕欧洲的天更冷,为此他连家眷都没带,是只身走的。回来时,父亲动用了校方仅有的一辆福特小汽车,安排我去码头接。到码头一见希伊斯,我傻了,他坐在一只比棺材小不了多少的大木箱上,箱子上写满了N大学林·希伊斯和书籍的中英两种文字,箱子的体积和重量都不是小汽车可以对付得了的。后来,我不得不临时喊了辆双轮板车,雇了四个壮力,才把它弄回学校。在路上,我问希伊斯怎么大老远带这么多书回来,他兴致勃勃地说:
“我带回来了一个研究课题,没这些书不行。”
原来希伊斯这次回欧洲,为自己这些年学术上的碌碌无为深感失落,受了刺激,也受了启发,带回来了一个宏大的科研计划,决定要研究人的大脑内部结构。现在我们讲人工智能似乎一点也不新奇,都知道,但当时人类第一台计算机才诞生不久①,他就敏感这一点,应该说意识是相当超前的。与他宏大的科研计划相比,他带的书又似乎是少了,恕不外借也就不难理解了。
问题是他单独对珍弟网开一面,人们就乱想开了,加上当时在数学系传珍弟的一些神神乎乎的说法,什么两个星期抵四年啊,什么希伊斯为此汗颜啊等等,不解实情的人就说洋教授是想利用珍弟的才智为自己搞研究。你知道,这种说法是最容易在校园里盛传开来的,因为是揭人的短嘛,说的人痛快,听的人过瘾,就是这样的。我听了,还曾为此专门问过珍弟,他矢口否认。后来我父亲又问他,他也说是没有的事。
父亲说,听说你现在下午都在他那儿,是不是?
珍弟说,是。
父亲问,那你在那儿干吗?
珍弟说,有时候看书,有时候下棋。
珍弟说得很肯定,但我们总想无风不起浪,担心他没说实话。毕竟他才16岁,对人世间的复杂了解不深,被蒙骗的可能不是没有。为此,我还专门找借口去希伊斯那儿侦察过几次,去了几次都看他们确实在下棋,是国际象棋。珍弟在家里也经常下棋,跟我父亲是下围棋,下得挺好的,两人基本上旗鼓相当,可以一博;跟我母亲下的是跳子棋,那纯粹是陪母亲散心而已。看他们下国际象棋,我想那就是希伊斯在陪他散心了,因为谁都知道希伊斯的国际象棋是大师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