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6 / 8)
头的象征意义可就多了。
比方这太子太傅,一旦等到将来太子继位,八成直接就能升成太傅了,这也是个虚职不假,但是却是个满朝文武百官都要敬上三分的虚职,况且孟德笙年纪还不到三十,太过年轻了。
皇帝这是转了性子?还是被老将军说的头脑发热了。
不过再往下看,众人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了。
皇帝封了孟德笙做太子太傅,将他留在京里任职,充作讲师给皇子还有大臣们讲排兵布阵。
这不是开玩笑吗?
战场之上什么时候都是随机应变,谁会按照兵书上讲的东西来布阵不成?都是活学活用,见招拆招的打。
况且皇子学了这些东西没有,文臣暂且放在一边不说,单单就说武臣,跟孟德笙一路子的自然对他推崇至极,跟他不是一路的,比方说其他几个将军,特别是柴将军了,那是怎么看他怎么不顺眼,哪儿还能好好听他讲课。
而且授课这等事情,严格说来也是大家才能做的事情,又有多少人会服他。
所以说皇帝这一招不仅高明而且狠毒。
这样过不了两年,孟德笙手上的兵一点不剩,积累的威望也消的差不多,正二品的将军之职形容虚设,到时候还不是任凭皇帝拿捏了?
可是为什么会是在孟老将军进宫之后才发布了这样一道旨意?不少大臣看着皇帝跟老将军的眼神里都带了审慎。
这封旨意惊起了轩然大波,比方说有些武将难免会起了兔死狗烹的悲凉,还有人猜既然是老将军进宫之后才颁布的旨意,那就是证明皇帝跟老将军商量过了,所以皇帝原来的意思是什么呢?
会不会更加的不给人活路呢?
孟德笙的人在里头也推波助澜不少。
当然他不会说自家祖父的坏话,不管是于公于私,毕竟边关还需要人镇守,就算孟德笙再不待见皇帝,也断然不会引得外敌有机可乘的。
他只是叫人说是皇帝忌惮孟德笙,不想给孟德笙升官封爵,老将军痛哭流涕,用身家性命担保,皇帝这才收回成命,勉强封了他一个太子太傅。
甚至为了让满朝文武百官都知道,三皇子甚至动用了自己在御史台的一个暗线,在早朝之时上了一道奏折,当堂怒斥皇帝没有容人雅量,又嫉妒臣子才德兼备,不是明君所为。
被他这么一搅合,皇帝是八张嘴也说不清了,毕竟他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