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4 / 5)
山村有一条小河从崇山峻岭中蜿蜒而出,河水清澈,当地人就称之清河。这次的建桥项目也是架在清河之上。调研的第一天,村长章明带着一众师生沿着清河走了一遍,顺带介绍村里的基本情况。青山村是一个汉族与彝族混居的自然村落,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经汉化,过着传统农耕、自给自足的生活。村里没有学校,村民住在青河东边,过河往西五里地是另外一个村庄,上学的小朋友需要穿越清河去隔壁村上学。此时是12月,河水的枯水期,河水变成了溪水,村民们踩着河床上几个高起来的裸露大石过河;到了夏季丰水期,河水漫过大石,平均水深1米,水流湍急,成人过河需有一人在岸上牵着绳子;若遇到大雨连天河水暴涨,过河便很危险,只能绕路十多里去走公路。这次青山公益活动,便是希望能搭建一座不受季节干扰、利于村民行走的桥梁。
第二天,秦玲将同学分了三组,各自调研上、中、下三个河段。巧的是,苏然、陈倩、刘景明与陈焕恰好一组,负责中间河段。陈倩和陈焕庭本科就参加过一次这样的活动,刘景明和苏然是第一次,于是理所当然地听从另外两人的安排。陈焕庭是一个做事肯定但言语不多的人,一路上基本上都是陈倩在张罗,只是每次说完,她都会习惯性地问问陈焕庭,仿佛等他点头才算是真的可以实施。
苏然注意到这一点,悄悄问陈倩:“你和那位陈焕庭同学,本科参加‘梅远’基金活动合作过?”
“对啊,”陈倩说道,“上次是在双凤镇修建一个村民休闲观景台,我们都参加了。他挺厉害的。”
“怎么个厉害法,”苏然好奇,“他什么专业?”
“计算机的。”
“你是学建筑的,这个是你的老本行,能比你厉害?”
“他虽然是计算机的,但是他空间思考能力特别强,跟他描述事情,反应特别快。但也不止是这一点吧,综合下来,给人感觉聪明又靠谱。”
“哦……”苏然免不了抬眼瞧着前面领路的那个人,背着一个硕大的书包,埋头往前走,“不太看得出来。人狠话不多那种?”
陈倩笑了:“陈焕庭比较慢热吧,等熟了你就知道了。他虽然话不算很多,但是有没有发现他声音很好听?”
“声音好听?”苏然停下来喘一口气,“没太注意,他还没和我讲过话。”
陈倩也停下来,有些热了,她拉开外套衣链:“他是我们学校上一届的广播站站长,有很多声控的粉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