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出金卡了(2 / 6)
,正在观望,所以京中场地、官吏还算能够应付。但这些士子若见科举,却是是为国取士之路,明年举办之时,这些人必然蜂拥而至,京中恐怕难以应付啊!”
萧承双眼飞快地扫视手中名单,心不在焉地随口道:
“那便让各地官府,进行考核,挑选合适人才,给予这些士子科举的资格。”
今年京城的这场科举,应试之人上万,便已经牵扯了云国朝堂之上的大半力量。若是年年如此,那云国朝堂也不用处置政务了!
况且萧承今年也只是临时应急,之后每次的科举考试,必然是要资格、前期考试所需的人力物力,分摊给下面的行政力量承担的。
张昭听到萧承所言,下意识地连连点头,然后心中琢磨几回,却又猛地摇头,道:
“陛下,将科举资格之权下放各地官府,虽能分摊压力,但亦有不妥之处。就比如这科举诸科,像是明算科、明法科,这些考题答案恒定,自然无妨。但若是像秀才科的策论,兵科的兵法推演,农、墨两科审查所需的知识,地方官府几乎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审核判定。”
若说像明清时期的八股文科举,那各地官员都是这般科举出身,自然有一定的能力判定文章好坏,衡量士子学识的高低。
但这个世界,百家争鸣,则必然不能照搬这等制度。
试想一下,你让一个法家出身,所学的主张,是“以法为教”的地方官吏,去判定一位儒家士子,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题的卷子,那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自然不用多说。
萧承手上一顿,抬头看向张昭,沉声道:
“有道理,科举之事,是不能下放各地官府。”
他顿了顿,又扭头看向身边的冯保,问道:
“司马徽、庞德公那边怎么样了?”
冯保闻言,当即躬身道:
“二人得陛下看重,自然是感激涕零地接下了圣旨。五万两白银,此时已经送到了二人手中!”
眼看着拒绝了萧承三次,司马徽、庞德公心中还是很有数的,本来都打算带着家人去深山隐(跑)居(路)了呢。
却没想到,宫中侍者第四次上门,来得那么快。
这次宫中侍者带来了五万两白银,以及皇帝让他们二人此后专心教书育人的圣旨。
为官,司马徽、庞德公二人自然是不太乐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