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温良(1 / 5)
……
日升日落如常,俞尧被自己闹腾的小男朋友黏糊了两日,已然到了听见徐致远轻声唤他 “小叔叔”,就头疼腰也疼的地步。于是在预计中离开既明大学的倒数第三天,头一次申请了去既明的教师宿舍住着。
……
也是这两日之后,一直沉闷无风的淮市终于迎来了一场 “雨”。
一篇名为 “致盗火者” 的文章安静地诞生,印在几分钱不等的薄报纸上,与新生的油墨味和稚嫩的吆喝声一齐流入街坊巷里,茶酒饭馆。
这是纸上文字的最短暂而平凡的命运——在人的眼前一亮相,接着被新潮埋葬,变成糊窗户的料、烧灶台的火引子、孩童风里赶的鸢筝。而后它们继续诞生、再次这般死去,循环往复。
倘若某篇文章、某个字眼,能叫偶然遇见它的人恍然皱起眉头,久久不能释怀。或是叫落没不得志的人摘下眼镜,流下两行同情的眼泪。亦或让胸中慷慨的人拍案而起,仰天叹啸。
那它就挣脱了被纸桎梏的命运,如同雕塑上的英雄一样,成了后人的一段历史,今人的一把开阔天地的火。
“致盗火者” 洗刷了淮市的舆论。
俞尧和李安荣也没有想到反响会如此之大,它近乎是一路火花地从发表地炸到了淮市——或许是因为呼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在北城抚临这两个正被战乱侵扰的地方,在一群同样渴望 “山河盛世” 的人心里,才会如此引起触动罢。
淮市的统治者们在一篇声讨的浪潮中处境十分尴尬:向联合政府总部请示只得到一句 “自行解决”,他们又好像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联合政府内忌同袍会、外怕洋人军队,是只两头都缩伸不成的硬壳王八。而那位权势焰盛的新军长还未到任,手无寸铁的自己只是一群酒囊饭袋,于是毫不废话滚去抱外洋政府的大腿,大概是熟手的缘故,滚的姿态都是圆润而顺畅的。
外洋政府身驻在淮市,心在却蚕食中原的各大区的 “蓝图” 里。精力现在被缠在北城边疆的军事冲突中,相比之下,文人们的口诛笔伐就是小事了。
而舆论又在他们眼里是最好控制的东西,于是外洋政府就将 “捂嘴任务” 全然交给了租界警务局以及寺山等手眼通天的东洋人了。
而寺山与他上头一样心不在蔫,身在淮市,心却在如何吃到俞尧这块天鹅肉上,忙着和妻子以及情人们周旋,把这任务全然交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